让慈善助力民心相通
——写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胜利闭幕之际
慈善公益报(本报评论员 宏佳)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经过与会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以及众多官员、学者、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在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互联共赢的共识中,圆满收官。我们对为此成果付出真诚、智慧与艰辛的国际国内、会内会外的人们鼓掌、点赞、致敬!
我们关注到,论坛在政策沟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等重要议题上,都取得了超乎预设的成果。作为慈善公益界人士,我们欣喜于论坛在“一带一路”各方扩大文化交流、增进社会包容方面的共识,也进一步领悟到慈善公益事业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构筑民心之桥、共促各方繁荣发展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3年来,中华慈善总会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时,一直努力探索慈善工作助力“一带一路”的方式方法等问题,研究如何发挥自身特点,寻求更多与国外机构合作共赢的机会,通过开展国际援助活动,为“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自身独特的贡献。学习思考的结果,就是将在国内已然运作成熟的慈善项目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在缅甸实施的“善聚源饮水工程”及“‘一带一路’胞波情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走进缅甸”等。
“善聚源饮水工程”是在我国多次重大自然灾害中,有效解决灾区人民安全饮水问题的成熟项目。经过广泛调研与论证,中华慈善总会在缅甸曼德勒市的学校、寺庙、医学院等机构建立了25个“爱心水站”,通过净水设备改善水质,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称赞,许多地方纷纷要求扩大“爱心水站”覆盖面。
“‘一带一路’胞波情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走进缅甸”活动则是我国开展已久的“一张纸献爱心——救治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先心病患儿行动”的延伸。中华慈善总会组织专家医疗队前往缅甸进行筛查,确诊符合手术指征的首批8名患儿已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活动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好评如潮。
实践证明,“一带一路”是一个具有深广涵盖面、包容性与开放性的战略布局,其目的就是增进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与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相匹配,民心相通则是“一带一路”延伸与发展的社会文化根基。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古代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其宗旨就是利民惠民,因而深得民心。维护丝路最有力的保证,并非政府、军队和商旅,而是沿途百姓。百姓所收获的不仅是物物交换的便利,更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融汇。人文的交流,人心的相通,决定了丝路的存续与发展。因此,现代慈善完全可以将自己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帮助需要的地区和人们解决现实困难,达到扶弱济困、共享成果的目的。
“一带一路”作为全球范围内的区域性国际合作工程,惠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也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欠发达地区。因此这一战略本身便构成了一个具有极大潜力与空间的国际公益慈善场域,不仅能够动员巨大的公益慈善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公益志愿服务,也将吸引包括国际公益、慈善组织在内的一大批实际力量参与其中;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国际社会的有利资源,更能超越利益诉求并扩大共识空间,形成最广泛的社会根基和民意基础,通过公益慈善实现与社会同行,从而共建共享跨界共同体。